学习资料
热点文章
 
学习资料
  • 马培安:把握好“诊改”内涵 才不怕“走偏”
  •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7-03-10 阅读:次 字体:【
  •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各职业院校当前正积极地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在各级培训、方案制定和工作推进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觉得这项工作太宏大、复杂、理想化,不好把握,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其核心理念、基本特点和要求,就不怕走偏了。
        首先,要明确五种意识。在反复学习教育部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诊改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种意识上。
        一是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诊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每个诊断点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在推进诊改时,也要不断反思:这种工作机制、工作过程、工作结果,是不是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改进。
         二是目标意识。在推进诊改中,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完善“十三五”规划为切入点,层层制定学校总规划和各部门、各项目的分规划,并将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各部门的每个人。同时,进一步梳理部门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规范目标。
        三是标准意识。明确的标准是进行诊改的主要尺度,主要包括静态的工作目标标准和动态的工作过程标准。比如,对学生层面的诊改,既要有对育人达成度的结果标准,也要有对育人过程学生满意度的工作标准。标准相对稳定,但也要及时修订,特别是在一个诊断周期结束后,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
        四是规则意识。在制定诊改方案时,要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要求和推进机制。在推进诊改时,要在全体师生中强调规则意识,要求师生以目标标准为引领,按照既定规则工作、学习。
        五是创新意识。诊改是在各学校现有基础上的持续改进。在推进诊改时,由于各学校现状不同,进行诊改的要点和方法也就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在制定方案和推进工作时,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现成做法,要针对本校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在贯彻上级政策要求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推进。
    其次,把握好五个特点。诊改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工作,也不同于以往的评估工作,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
        一是自主性。各职业院校承担着保证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体责任,这就决定了推进诊改工作,要以自我诊改为主,主要体现在自我制定目标、标准、制度,自我诊断和改进。二是系统性。诊改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各要素、各环节进行,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进行系统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点带面,先进行专业诊断试点,最后再整体推进。三是实践性。诊改是一项持续性、常态化的工作,重在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制度,提高实效性。所以,诊改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四是开放性。职业教育“跨界性”的特点,要求在诊改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有开放的眼光,吸引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同时,诊改制度本身也不是封闭僵化的设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五是信息化。当前信息化浪潮已渗透到方方面面。诊改工作也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即时采集、分析、诊断、预警,提高诊改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各校在推进诊改工作时,必须同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再其次,实现四个相结合。一是质量效益相结合,用学生就业质量和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标准检验诊改制度的有效性。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推进诊改工作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管理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强调其可操作性、实效性。三是上下相结合,包括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顶层设计与全员参与、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的结合。四是内外相结合,对外要争取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深度参与,吸取同类院校或同类专业的共同参与,积极引进并实施第三方评价,对内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诊改合力。
    (作者:马培安,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5日第03版